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学新闻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访自治区级教坛新秀陈忠军

发布时间: 2014-01-03 00:00

在一个冬日阳光温和的午后,记者怀着期待的心情见到了我校自治区级教坛新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陈忠军教授。

陈老师于1995年调入原内蒙古农牧学院食品科学系任教,2005年获天津科技大学发酵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承担我校本科生“发酵工艺学(双语)”、“食品机械与设备”、“专业英语”等课程,硕士生“食品高新技术”、“生物化学工程与设备”、“发酵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十九年前,怀揣着对食品发酵专业的憧憬和对未来的美好梦想,陈老师来校任教,刚刚接手工作的她便担下了班主任的重任。刚开始的时候,她也曾忐忑不安过,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所带的学生和自己年龄相仿,她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最令她难忘的就是第一次教师节,每位同学在本子给她写了一段话,然后全班站起来给她唱歌。“当时站在讲台上激动得热泪盈眶,即使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依旧那样温馨。”她所执教的第一届毕业生——97届本科生,到现在彼此间还依然保持着联系。“不仅仅是当年的师生关系,现在在一起更像是亲人。”她开心地说。

陈老师在谈话中反复强调,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当工作成为一种兴趣时,就会慢慢地爱上它,直至无法自拔。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食品发酵工艺,她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双语教学建设工作。在得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乳研中心”正在研究微生物产生抑菌的防腐剂时,她主动申请去美国学习,从2010年到2011年,陈老师作为访问学者,独身一人飞往加州理工大学。在这段学习期间,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内外教学方面的差异。她说:“国外更提倡框架教育,属于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需要大量查阅专业性的书籍,才能理解老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陈老师还抓住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她说,其实在国外英语的结构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自己敢于说出口,别人就能理解,并不用拘泥于英语的语法语序,这一点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回国后,陈老师总结经验,搜集大量的视频、音频、图书资料,结合学校本科教学的理念,开发发酵工艺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新方法。她利用英文原版书籍为教材,结合国内外各个企业的生产录像和图片,配合英文多媒体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普及专业术语,还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从感兴趣的方向阅读更多的优秀国外专业书籍。

从1995年至今,陈老师指导历届本科生的工厂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她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并为他们悉心解答,孜孜不倦。陈老师迄今为止共担任了三届班主任,任职期间认真负责,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同时也培养起了老师与学生间深厚的感情。她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课内外科研和竞赛项目,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陈老师曾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4篇论文被国际SCI数据库收录。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内蒙古自然基金及教育厅项目4项。参加多项国家及内蒙古基金项目。主编并参编了近10部教材。所研究的植物甜蛋白monelin转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工作学习之余,陈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旅行的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与记者交谈时,她就像一位温柔的姐姐,时而开怀时而深思。她说她的梦想是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吧,书架上放着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在明媚午后,喝着暖暖的咖啡,手里拿着一本书静静地读着,畅游在文学的世界里。她说:“书在我烦恼忧郁时给我帮助,我热爱文学,享受文学带给我的乐趣”。此时的陈老师就像一朵静静盛开的茉莉花,不拘小节却优雅高洁,不骄傲自得却留得沁人的茉莉香。她还说,如果再有机会,就一定要继续深造,人生就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上一条:我院与乌拉特戈壁红驼事业专业合作社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下一条:第二届教坛新秀专题报道-高爱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