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 >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果亮相2025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添加时间:2025年10月27日 17:08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5-26日,第六届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办,。本次大会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中国食品杂志社联合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家禽遗传改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共设立17个会场,邀请18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报告。会议聚焦肉、水产、禽蛋、乳制品、食用昆虫等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现代化加工、质量安全、营养风味、副产物利用及政策法规等领域,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国际经验分享,推动动物源食品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化,旨在促进动物源食品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加健康、绿色、高效的食品产业体系。

图1 2025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主会场部分报告

本次会议各分会场议题鲜明、内容前沿,多位知名专家分享了引领性研究成果。湖南农业大学罗洁教授聚焦乳脂肪球稳态和消化行为背后的界面科学机制,为功能性乳制品中脂肪球界面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北京工商大学陈刚教授围绕“自动化检测—高灵敏输出—精准化控制”主线,系统开展了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阻控研究。齐鲁工业大学王存芳教授汇报了非热杀菌技术在特色乳加工中的应用:品质提升、风味调控与健康功能研究。东北农业大学李春教授围绕β-酪蛋白的分离提取技术、检测分析方法、生物活性功能及其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为β-酪蛋白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陕西师范大学刘永峰教授分析了不同功能肉制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功能肉制品的发展方向。

图2 2025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分会场部分报告

在研究生论坛分会场上,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蒙古国高分子应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日木图教授)课题组的四位研究生展示了系列研究成果。康乐天博士研究生采用光谱技术结合4D-DIA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了驼乳粉加工中蛋白质动态变化,发现巴氏杀菌与喷雾干燥会导致乳清活性蛋白结构改变、含量显著降低、功能受损,且蛋白聚集明显,多种免疫及功能相关蛋白丰度下降。杨春旭硕士研究生汇报了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AFM1)快速高灵敏检测方法,通过EDC/NHS共价偶联抗AFM1纳米抗体与碳量子点(CQDs),成功构建CQDs-NbY24荧光探针,建立荧光免疫分析法(FIA)用于AFM1检测。祝磊硕士研究生构建了基于荧光纳米抗体的FRET传感器,实现AFM1高灵敏检测:检测限低至0.002 μg/kg(低于国标限量),IC50为0.314 μg/kg,线性范围0.014~6.940 μg/kg,特异性良好,加标回收率95.02%~104.44%,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与HPLC及商品化ELISA试剂盒高度一致。刘亚娟硕士研究生采用超声波协同木瓜蛋白酶处理驼肉,优化出最佳嫩化工序,阐明其通过降解肌原纤维蛋白、改变蛋白质二级结构、降低剪切力与蒸煮损失改善驼肉质构的机理,为高效低耗驼肉嫩化加工技术提供理论与工艺支撑。

图3 康乐天、杨春旭、祝磊、刘亚娟四位研究生的精彩汇报和Poster展示

总体而言,2025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动物源食品的多个前言方向,深入探讨了细胞培育、多组学分析、智能化加工等科技趋势,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与学科创新活力的进发。会议同步深化了产学研协同,搭建了企业、科研机构与仪器厂商的合作桥梁,凝聚了行业共识与力量,共同为促进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下一条:聚焦行业前沿: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在内蒙古畜产品加工研究会进行学术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