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 >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新闻公告 > 正文

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果亮相第三届食品研究与创新发展论坛

添加时间:2025年07月31日 09:50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25-27日,第三届食品研究与创新发展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由天津食品研究院《食品研究与开发》编辑部主办。37所高校的院士专家及100多名学生参会,论坛聚焦食品行业发展与创新增长点,开展学术交流,探讨食品科技与产业融合新路径,旨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构建“智慧化、绿色化、高效化”食品产业新生态,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1 第三届食品研究与创新发展论坛主会场部分报告

在会议研究生论坛上,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蒙古国高分子应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吉日木图教授(联合实验室主任)课题组的王涛、王佳喻和薛宇飞三位硕士研究生,在分会场进行了口头汇报和Poster展示,其中王涛获研究生论坛优秀奖。王涛采用四种经典热处理方法加热驼乳,检测其贮藏稳定性、粒径、电势及二级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低温热处理对驼乳稳定性影响较低,高温影响严重,超高温瞬时杀菌影响最大。薛宇飞研究发现,不同牧场生乳优势菌属差异显著:A驼场以乳球菌属为主,罗思氏菌属是B和C驼场的主要微生物;通过Source Tracker模型确定,乳头、乳头夹、挤奶瓶和储奶罐是生驼乳微生物污染的关键风险点。王佳喻对比喷雾干燥(SCM)与低温真空干燥(LCM)对驼乳粉的影响。结果显示,LCM保留更多总蛋白及生物活性蛋白,但GO和KEGG分析表明,干燥技术显著改变蛋白质功能,进而影响营养价值;SCM处理的样品消化性能更佳,水解度和氨基酸释放量更高。

图2 王涛、王佳喻、薛宇飞三位硕士研究生的精彩汇报和Poster展示

各分会场汇报各具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主题涵盖过敏原检测、未知风险识别及纳米营养技术,突出快速检测与风险评估,中国农业大学许文涛教授介绍了功能核酸助力生物传感及纳米营养。未来食品创新与发展主题探索昆虫食品等新兴领域,强调绿色制造与代谢组学应用,中国海洋大学牟海津教授分享了小分子硫酸软骨素的制备与检测。食品加工与贮运保鲜涉及谷物加工、肉品保鲜等,合肥工业大学李沛军教授介绍了肉品加工中产气荚膜梭菌的“防”与“控”。

图3 第三届食品研究与创新发展论坛分会场部分报告

该论坛汇聚业内专家,搭建平台以分享成果、探讨学科趋势,探寻食品行业融合新路径,助力激发创新、推动学术深入发展。同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合作桥梁,凝聚力量支持发展目标,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及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意义积极。

下一条: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果亮相第40届国际动物遗传学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