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首次报道中国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论文于2月3日在线发表于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旗舰刊物《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The ISME Journal》(IF 9.267)。
该项研究是由我校张和平教授研究团队,会同江南大学陈卫教授团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赵立平教授团队,历时3年,横跨我国9个省份(黑龙江省、河南省、江苏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主要城市和乡村,对来自汉族、白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藏族7个民族的20个健康年轻人群(共计314例当地居民,年龄范围为18~35岁)的粪便样品,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他们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所取得的成果。
这篇题为“生活方式、地域、民族各异的中国健康年轻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功能性核心类群(A phylo-functional core of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y young Chinese cohorts across lifestyles, geography and ethnicities)”的论文指出,民族/地域以及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均对中国健康年轻人群的肠道菌群总体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民族/地域对菌群结构的影响最大,蒙古族和藏族居民的菌群结构尤为独特。而城乡生活方式对菌群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体现出一定的民族/地域特异性。研究认为,上述现象不仅与各民族人群的基因型、饮食谱等因素密切相关,亦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作为国际上少见的大规模跨民族、地域和生活方式的人群研究,不仅展示了我国人群肠道菌群的独特特征,更是首次明确提出了“肠道菌群的功能性核心类群”的概念。长期专注于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研究、2014年2月被遴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的赵立平教授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为进一步阐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功能乃至与人体健康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新的思路,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也为多种由肠道菌群参与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健康菌群参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