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基本情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食品工程系,始建于1988年,2000年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包装工程、乳品工程四个教研室和相应专业,一个实验管理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96名,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23名,硕士生导师45名。目前,在校生共计2345人,其中本科生1773人,硕士研究生384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8人,博士研究生81人;其中留学生39人。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学科聚集了以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自治区教学名师为代表的优秀师资队伍,拥有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10个省部级创新团队,专任教师中被评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草原英才(11人)等省部级人才36人次。
近五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涌现一批“育人”润德典范。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内蒙古最美职工张和平教授,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内蒙古科协先进工作者田建军教授,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陈永福研究员,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靳烨教授,内蒙古优秀科技工作者孙志宏研究员、张文羿教授、田建军教授。张和平教授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行列;董同力嘎教授获得蒙古国(国际合作)“先进教育工作者”;在第十二批“草原英才”评选工作中张和平教授入选“草原英才”拔尖领军人才,孙志宏研究员、张文弈教授入选青年领军人才;王俊国教授被评为“草原英才”;云雪艳、于洁副教授入选“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云雪艳、夏亚男副教授入选自治区青年英才。特别是,张和平教授以解决我国乳酸菌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产教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乳酸菌相关领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内蒙古2021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特殊贡献大奖。
二、专业、学科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14年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计划,2019年获得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8年开始招生蒙古国国际班。2020和2021年,“包装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别获得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98年、2000年先后获批“农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食品科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11年和2019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于2016年入选自治区首批“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连续3年获得软科学科排名第18名。
专业、学科定位:基于“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立足内蒙古,围绕“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把资源优势变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设立5个研究方向13个科研任务:
1. 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种质资源保护、益生乳酸菌、活菌药物)
2. 乳品工程(乳品发酵剂、功能性乳制品、特色乳制品)
3. 肉品科学与技术(畜产品加工、畜产品品质、副产物综合利用)
4. 特色农产品工程(粮食油脂加工、植物资源保鲜与加工)
5. 营养与食品安全 (食品营养健康、食品保鲜与安全)
表1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省部级科研团队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批准年度 |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应用基础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
张和平 |
2010 |
乳品生物技术内蒙古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
张和平 |
2010 |
乳品生物技术内蒙古草原英才创新团队 |
张和平 |
2011 |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内蒙古科技创新团队 |
张和平 |
2012 |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张和平 |
2013 |
肉品科学与技术内蒙古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 |
靳烨 |
2013 |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应用基础研究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 |
张和平 |
2015 |
益生乳酸菌与肠道微生物内蒙古草原英才创新团队 |
孙志宏 |
2019 |
乳酸菌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内蒙古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
陈永福 |
2021 |
绿色食品包装工艺与材料内蒙古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
董同力嘎 |
2022 |
三、科研平台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现有1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近5年新增9个)和1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乳业)共建平台。用房面积12000m2、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 (3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105台套),1000m2乳品中试车间,300m2乳品工艺室,200m2GMP车间,100m2SPF级实验动物房。近五年,新增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发酵乳制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农业农村部生鲜牛羊肉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畜产副产物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有“一区两基地”建设项目2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科技小院2个,阿拉善右旗综合试验站1个;获批自治区级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产业学院并筹建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2021年7月,乳酸菌菌种资源库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2022年进入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规划,推进了我区种业振兴,落实自治区“十四五”种业规划要求,开创了我区现代种业发展新局面。学科秉承教育科技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科普示范基地,与蒙牛集团等企业、高校参与共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乳业)。
表2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省部级科研平台
平台类别 |
平台名称 |
批准年度及部门 |
科研平台 |
乳酸菌筛选与乳品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2015年、国家发改委 |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2019年、教育部 |
|
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3年、教育部 |
|
乳品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7年、教育部 |
|
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2019年、科技部 |
|
奶制品加工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
2016年、农业农村部 |
|
东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 |
2014年、农业农村部 |
|
生鲜牛羊肉加工技术集成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 |
2018年、农业农村部 |
|
发酵乳制品加工技术集成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 |
2018年、农业农村部 |
|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国家奶牛体系加工研究室 |
2007年、农业农村部 |
|
畜产品加工内蒙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8年、自治区科技厅 |
|
乳酸菌与乳品发酵剂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实验室 |
2013年、自治区发改委 |
|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内蒙古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 |
2014年、自治区教育厅 |
|
畜产副产物综合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 |
2020年、自治区发改委 |
|
农业基因组大数据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 |
2018年、自治区发改委 |
|
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 |
2019年、自治区科技厅 |
|
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
2017年、自治区科技厅 |
|
农业微生物内蒙古自治区种质资源库(自治区、国家级) |
2021年、自治区农牧厅; |
|
共建国家级平台 |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乳业) |
2021年、科技部 |
四、人才培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重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打造高素质思政队伍,深化课程思政和课程体系改革,弘扬先进教学质量文化,拓展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坚实教学质量保障和督导体系,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
秉承老一辈草原人“传、帮、带” 的优良传统,一代代教师薪火相传,搭建起“教学助手-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四级教学梯队。近五年,涌现出了一批教书育人典范,教师队伍荣获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百名博士农村牧区行”活动受到教育部表彰,并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近五年,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自治区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其中本科生项目获得国家铜奖1项,区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研究生项目区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其中本科生项目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研究生项目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4项、铜奖4项、优秀奖2项,其中本科生项目获得银奖、铜奖、优秀奖各1项,研究生项目获得银奖3项、铜奖3项、优秀奖1项。在“飞鹤杯”乳制品创新竞赛、“安琪酵母杯”大学生创新食品竞赛、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七届移动“互联网+”等创新比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搭建“研究生论坛”、“食品科学研究生辩论赛”、“研究生学术年会”等思维碰撞、百家争鸣的平台,营造科学研讨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年均近百人次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崭露头角。近五年,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93篇(其中中科院一区94篇);研究生作为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4项;23人获自治区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架构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努力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和管理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近五年,63人获国家奖学金,其中本科生21人,研究生43人;63人获自治区奖学金,其中本科生6人,研究生57人;54人获自治区优秀毕业生,其中本科生42人,研究生12人;97人获自治区三好学生,其中本科生81人,研究生16人;11人获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其中本科生10人,研究生1人。2020年胡冠华同学获“内蒙古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2年马腾同学获第十届内蒙古年度大学生“桃李之星”荣誉称号。
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把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导师考核体系。近五年,累计授予学士学位2828人,硕士学位612人,博士学位84人,有729名毕业生升学,部分毕业生考取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吉林大学等一流高校,年均就业去向落实率达80%以上。
五、教育教学改革及科学技术研究
注重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近五年,共获批79项,其中,自治区级教改项目38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门,主编或参编省部级规划教材12部,其他规划教材14部,专著11部。
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号召,夯实科学研究基础,形成以乳、肉为特色,乳品工程、肉品科学与技术为重点方向的发展格局。围绕自治区乳业发展需求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在乳酸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草原牛羊肉加工和品质调控等优势领域,积极承担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科研任务。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子课题7项,获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其中优青项目2项,面上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9项,横向项目103项,累计科研经费2.16亿元。
以基础研究和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乳酸菌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多样性研究、牛羊肉加工和品质调控、功能益生菌及其产业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益生菌后生元的创新创造、乳制品加工技术研发以及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创制,突破中国益生菌产业“卡脖子”技术,多项标志性科研成果在《Cell Metabolism》《Science Bulletin》《Microbiome》《Food Chemistry》《中国食品学报》和《科学通报》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近五年,累计发表论文109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21篇,IF=10.0以上15篇,IF=5.0以上136篇)。尤其是2021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239篇,其中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的论文78篇,IF=10.0以上9篇,IF=5.0以上126篇,论文质量明显提升。张和平教授和孙志宏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A high-quality genome compendium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of Inner Mongolians”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微生物领域国际顶级期刊Nat. Microbiol., 2023, 8: 150-161(IF=30.964)。先后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22项。
六、社会服务
依托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和民族特色产品等优势,围绕自治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与特色,扎实推进“科技兴蒙”,初步形成“立足内蒙古、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新格局。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届产学研董事会,深入探讨乡村振兴与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企业深入参与教学与科研,共建全国“特征食品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强“产教研”融合,扩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学院和董事会进行科普宣传、科技服务及技术转让。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成果转化不断前行,推进区域和国际化合作。
近五年,深入落实“科技兴蒙”战略计划,与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揭榜挂帅”合作模式,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广泛实施产学研教育合作,加强人才全方位培养,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围绕行业、自治区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产出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并积极开展成果推广转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获批横向项目103项(4352万元),授权发明专利62项,原创性菌株在江中药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主粮(和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完美(广州)日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转化,共计1518万元。
基于我国传统食品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区建立了特色食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示范点23个,革新工艺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培训牧民500余人次,制订、修订12项传统乳制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12项团体标准,为推动和促进我国传统特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工作基础。
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5次,企业培训8次,商务部委托承担6次共32个国家169名学员的援外培训项目。举办8次企业行业专题培训;创办中国益生菌网、益生之源公众号,开展“亮丽北疆公益科普”行动,惠及50余万人,促进科技增收,为推动我国传统乳制品、肉制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