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2024年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报告

添加时间:2025-03-01 来源: 编辑:王彩霞 浏览次数:



  2024年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报告







学院

(公章)

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代码:0829






2025 年 3月 1 日


 

一、总体概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88年。1998年、2000年先后获批“农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食品科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11年和2019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于2016年入选自治区首批“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22年自治区一流学科评估中获得第2名。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84人、博士生导师29名,硕士生导师60名。导师队伍中现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国家现代农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13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自治区人大代表1人,自治区政协委员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5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8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入选“英才兴蒙”工程人才二层次1人、三层次2人、四层次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入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农业农村部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各1支,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团队1支,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各3支。

学科的发展主要基于“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立足内蒙古特色资源,围绕“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大需求,主要在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乳品工程、肉品科学与技术、特色农产品工程等四个研究方向上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拥有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1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乳业)共建平台。拥有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应用基础研究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等1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55328株),最大限度抢救了人类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珍贵乳酸菌种质资源,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序列。建设“一区两基地”建设项目2个,内蒙古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科技小院2个,阿拉善右旗综合试验站1个;获批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产业学院并筹建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学科现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48名,博士研究生112名,全日制专业硕士211人,全日制专业硕士69人,留学生13人。学科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近几年本学科学术水平长足进步,优势特色更加凸显。学科将继续依托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和民族特色产品优势,围绕自治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与特色,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计划,提升学科声誉,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乳、肉、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积累自主产权,突破卡脖子问题,扩展交流与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乳酸菌种质资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立足内蒙古、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新格局。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2024年主要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与成果如下:

1.强化政治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党委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学院党委-党支部-科研团队党小组”三级联动体系,将政治建设融入研究生培养全链条。针对食品学科产学研融合特点,实施“红色基因铸魂工程”:通过“书记领学+导师督学+党员践学”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学科研究方向深度融合。建立“支部预审-学院联审-校企共审”机制,在国家重点项目申报、学术成果评价中强化政治把关,确保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形成“科研尖兵+红色先锋”双培养机制。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党建+学科”双融合双驱动,紧紧围绕解决“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投身于“乳品”“肉品”“乳酸菌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学科研究方向,在学术科研、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助力国家“肉库、奶罐”建设。依托学科、专业、科研团队建立了四个研究生党支部,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按导师科研团队成立党小组,建立“层级式”管理模式,确保支部管理工作系统化、有效化。对标样板支部“七个有力”建设标准,筑牢战斗堡垒,2024年3月,博士生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3.打造党建品牌,激发创新发展动能

通过开展“一学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工作,结合学科及专业特点,创建“科研领航,服务引擎”研究生支部党建品牌。“党建+服务”双赋能双提质,支部注重引导党员积极投身科技志愿服务,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将论文写在内蒙古大地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常态化开展党员先锋“博士大讲堂”“助力科技小院建设”“博士团乌兰察布行”“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系列品牌活动,将学科、专业与乡村振兴需求紧密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4.探索“1+N”融合模式,赋能研究生党建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党支部探索“1+N”党建融合模式,以党建共建活动开展为有效抓手,以多元化目标与丰富的党建共建形式,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教职工等多个支部构建“1+N”党建共同体,探索党建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做法,通过“制度联建、理论联学、活动联办、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五个融合,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打造“共建、共享、共赢”良好合作格局。通过与共建单位的深入合作,汇聚起共强干劲、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创新“党建引领、立足专业、服务社会”三位一体支部共建体系,实现了1+1>2的效果,在共建中提升育人实效,引领研究生党员心系国家需求,在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上展现新作为,争当强国建设“先锋队”。

5.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协同育人

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了完善的“三全育人”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学科思政”,建立课程、专业和学科“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材思政”优秀教材,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院加大投入大力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各方面,落实到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科研教改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落实到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大思政”格局。一是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成立专班,从体制机制层面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决策执行、政策落地、问题解决全过程。通过学工、教学联动沟通,使研究生培养相关决策更加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出发,助力教育教学各环节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同时,依托常态化联动机制不断强化研究生思政和教育培养交叉赋能,将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最新成果,作为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以此推动机制持续迭代升级。二是围绕研究生成长成才关切加强融合创新。聚焦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探索开展融合工作的发力点,以扎实有效的融合联动推动研究生卓越成才。比如,在就业育人方面,不断健全学工、教学深度参与的全程化全链条“就业思政”工作体系,为研究生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帮扶工作,共同守住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底线。


三、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提升

2024年度,通过“内培外引”优化师资队伍,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进高层次优秀博士人才5人,入站博士后3人。新增博导3人,硕导14人。聘用科研助理15人次、国外培训青年教师2人。荣获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做好学科优势特色的凝练,加大学科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战略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奠定扎实基础,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入选第一批“英才兴蒙”工程团队一层次1个,新增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个,1人获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入选“英才兴蒙”工程人才二层次1人、三层次2人、四层次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1名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名博士后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名博士后入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4年度科研业绩评估考核二档。


四、研究经费及成果情况

 2024年度新增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2项,经费3217万元;横向项目3项,1566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包括青年基金3项、面上项目1项;内蒙古基金14项,包含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项目6项和联合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2024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合作项目,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专项各1项。此外,为了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科产出和培育国家级项目,围绕本学科建设目标,设立基金指南。依据乳品工程,肉品科学与技术,乳酸菌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学科研究方向设立重点项目3项、技扶持项目5项、优青培育项目1项,合计235万。

2024年在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取得突破成果,学科牵头完成的项目“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实现建校7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零的突破;“乳酸菌基因组数据库”入选内蒙古科技十大进展榜首;实现5株优良菌株2000万元的成果转让;与蒙牛乳业签订1500万元的横向科研任务。

2024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87篇,其中SCI收录106篇,中科院一区60篇;授权发明专利21件,申请发明专利39件;制定标准5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3项科技成果获评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路演活动现场点评优秀项目,占全校3/7。“乳酸菌基因组数据库”入选内蒙古科技十大进展榜首。新增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2项,经费3217万元,横向项目3项,1566万元。多项专利及其相关技术已完成科技成果转让公示,转让金额总计2093万元。承办协办国内学术会议7个,协办国际会议1场;举办“农畜产品生产学术”大讲堂10期,促进学术交流。


五、研究生培养数量和质量情况

1. 研究生招生和毕业工作

 招收研究生24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9人,毕业研究生1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6人,非全日制制17人;培养国际留学生2人。

2. 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

2024年度新增博导3人,硕导14人。聘用科研助理15人次、国外培训青年教师2人。

3. 获评自治区级优秀学位论文

2024年按照学校的通知要求组织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初选。获自治区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6篇,其中优秀博士论文1篇。

4. 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和论文发表情况

2024年组织申报了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的遴选审批报送工作,获批自治区级研究生科创项目4项。以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87篇,其中SCI收录106篇,中科院1区收录60篇,EI收录 18篇。


六、学科社会服务情况

2024年基于专业和学科特色优势,组建内蒙古自治区乳酸菌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董事会协同创新共同申报各类科研任务35项,承办援外培训项目1次,主办全国性会议1次、协办全国性会议3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0余人次。积极推进乳业学院、现代乳业产业学院、内蒙古高等研究院(呼和浩特)建设,完善了管理体制机制;牵头联合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健康养殖微生物种质资源开发及应用研究”项目(290万元)。

2024年继续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由我院师生组立的支教团在2024年食品营养与安全中国行中获一等奖。多项专利及其相关技术已完成科技成果转让公示,转让金额总计2093万元。全国政协委员张和平教授和孙志宏研究员围绕农畜产品生产等领域提交2个议案。对接企业10次,参与基地建设、政府培训、专家下乡、科普讲座、新媒体宣讲、标准制定等社会活动30余次。


七、下一步努力方向

下一步,学科将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实力。

①学科争取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实现提档升级,在第六轮学科评估中“保B+争,A类”层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区域性行业创新联盟,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将“乳品工程”和“乳酸菌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肉品科学与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方向达到国内先进区内领先水平。

②增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加强“工程教育”及“工程伦理”教育,建设国家级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产业学院,深入探索学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形成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③提升学科平台的服务水平,建设学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省部级科研平台3-5个,争取获批国家级产业学院1个。

④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提升导师队伍指导水平,争取培养或引进院士1名,培养或引进杰青、长江学者1-2名,新增省部级创新团队3-5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2项,获得2025年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新增转化1000万元以上,服务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⑤注重文化传承,发掘“蒙古马精神”和“北疆饮食文化”要素,丰富以“团结、求实、博学、创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内涵,凝练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⑥加快发展校企合作及国际化合作和科普建设。建立健全学科“产学研董事会”制度,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区域性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提升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及学科影响力。

上一条:我校食品院张美莉教授课题组在《Food & Function》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下一条: 2023年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报告